农村集体资产盘活路径及案例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常见的资产类型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草原等资源性资产;用于集体经营的农房、宅基地、农机设备等经营性资产;提供公共服务的培训、教育、卫生、医疗、生活保障等非经营性资产。盘活农村集体的闲置资产能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同时能够极大地丰富农村业态,为三农发展注入活力。

一、经营性资产盘活

(一)因地制宜,多渠道创收

1.依托村集体现有资源创收

可以将村集体所有的闲置土地、堰塘等发包给业主,实现收益。

2.利用村集体资产增收

可以将村集体所属的闲置村小学、办公室等出租给业主,收取房屋租金,赚取收益。

3.利用项目建设增收

充分利用各级财政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增收。

现实案例 1:

2022年,原什邡市禾丰合众小学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了校舍,撤并校后,原校舍处于闲置状态。为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什邡市国有平台公司将该校打造为什邡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为什邡市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场所。该次改造工程项目切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有效利用撤并小规模村点学校教育资源的试点项目。

(二)规范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

按照“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培训机制、统一交易鉴证”的业务管理模式,为各类农村产权交易主体提供场所、设施、发布交易信息、组织交易,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顺畅有序开展。通过平台交易,可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转让等方式方法,从制度设计上杜绝侵占集体资产及收益的行为。

现实案例 2: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过近3年的探索,2018年温江区就形成了以经营权直接抵押、“经营权+地上附着物”抵押和第三方全程参与市场化风险处置的“温江模式”,2018年末温江区实现农地贷款10.51亿元,其中“土地经营权+质押”“土地经营权+担保”等贷款9.03亿元,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1.48亿元。

建立农村产权和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是改革第一步。温江区建立了产权交易分中心和收储公司等多层次产权市场体系,并将其整合进“农贷通”统一平台。同时,搭建区镇(街)村(社区)“农贷通”三级物理依托——金融服务站,2018年就建立了镇(街)金融服务中心10个,村级服务站50个。

成都市温江区通过探索“土地经营权+产业”,助推“一村一品”发展,先后在幸福村、先锋村、天星村、天源村探索农村金融整村推进模式,4个村实现融资3450万元;探索“土地经营权+项目”,以金融为重点,支持宋家湾房车露营基地、土桥村紫薇田园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探索“土地经营权+创业”,不断扩大“温江花工”“匠人联盟”影响,激发农村双创主体活力。

二、发展非农业资源

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农村集体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主要指的是非农业生产之外的产业。农村地区对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人才引入出发,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开设科研机构,利用线上和线下招聘会,或者呼吁大学生回乡,给予高薪和住房等各项福利待遇,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农村的管理队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决定农村的集体凝聚力。为了盘活农村的集体资产,基层管理组织应该抓住改革良机,在农村内部新办企业,不断激活集体资产,让集体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之路。

现实案例 3:

壤塘位于川甘青区域结合部,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康巴、安多、嘉绒三大区域文化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近年来,壤塘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众多濒临失传的非遗资源,壤塘实现活态传承,成功申报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种类型122项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8项。

在丰厚的非遗资源基础上,壤塘县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自2010年壤巴拉唐卡传习所成立起,先后成立了46个非遗传习所和9个非遗工坊。为了整合资源,零星分散的传习所不断被引入集合平台——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创业园园长桑州表示,目前创业园有唐卡、藏香、刺绣、缂丝、服装、陶艺、藏毯、堆绣、藏医药等近20个工艺门类,近几年还在陆续增设工艺门类。在壤巴拉藏香传习所内,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壤巴拉藏香技艺如今已有长期务工学员18人,临时务工人员200余人,甚至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拜师学艺”。传习所产品年收入可达至120万元。

近年来,壤塘县每年都能促进3000余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20个“飞地”传习基地,用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致富“硬支撑”,打造出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的新业态。

三、加快种植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是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加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彰显农村经济特色。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种植业发展情况,确定发展方向。比如,某农村主要稻米种植、蔬菜种植为主,为了盘活集体资产,建立了灌溉站,改造低产田地,让地水田能够实现工厂化育秧,方田化管理、机械化种植和渠道硬化,为当地稻米加工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在农村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引领农民通过蔬菜种植的方式实现致富,逐渐扩大无公害类蔬菜产品的种植面积,运用节水灌溉、按需施肥、生物防控以及膜下栽培多项先进技术,树立绿色品牌,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逐渐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可能存在交通闭塞的缺陷,加上农民居住条件存在脏、乱、差的特点,所以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由所有村民共同参与,改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道路,兴修水渠,加大绿化率,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将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为种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现实案例 4:

为进一步提升“天府良田”质量,夯实“天府粮仓”基础,2023年1月10日,四川印发《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改造提升八年目标。

其中提出,2023—2030年,四川全省年均改造提升200万亩左右,累计改造提升1600万亩;按照“先易后难、逐县完成”原则,在年度任务安排中优先支持整区域推进的相关县(市、区)。四川将实施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8年计划,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能排能灌、宜机作业”标准,对建成时间久、建设投入少、抵御旱洪能力弱、宜机作业差的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提升内容,解决设施不配套、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等问题,打造已建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部分农村地区民风淳朴,拥有着浓厚的文化资源,可以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或者文化资源优势,盘活集体资产,开发旅游资源,建立乡村旅游景区。各村集体可以根据“高效开发、合理利用及依法保护”多项原则,在农村打造旅游景点,设立精品旅游路线。在规划阶段,需要结合特色景点,提高其品位,打造高标准旅游项目,邀请专家到农村地区进行考察,还可以通过各大旅行社或者当地新闻媒体进行推广,提高农村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可以借鉴已经获得成功的旅游项目,古村落、民宿、康养等项目,打造旅游胜地,让景区资源能够吸引更多游客。

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基础设施加以完善,秉承高品位、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进行旅游景区的设计和建设,优化服务,注重保护性资源的开发,将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加以完善,让特色旅游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在道路基础的完善方面,还可以建设旅游专线,在景区内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网,并完善停车场、休闲广场、洗手间各类 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表演场、地标建筑、休闲长廊各类龙头景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程度。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依托设计要求,改善农村的村容和村貌,对重点路段进行美化和绿化,让通村和通屯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通过安装路灯和植树种草,将农村环境逐渐美化,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得到开发和利用,将农村的集体资产盘活,促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现实案例 5: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竹村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以竹为媒,做好竹文章,因地制宜将竹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宜宾市翠屏区政府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农旅融合“路线图”。利用靠近主城区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资源禀赋,瞄准“传承竹文化、做好竹文章”为主导。邀请专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农旅融合发展,打造高桥竹村竹特色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村,沿村规划优质水稻及稻虾、稻渔综合种养等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基地,聚集形成现代竹林、绿化苗木、优良柑橘等4500余亩,结合实际打造乡村田园旅游美食网红打卡村,清晰描绘农旅融合发展蓝图。

五、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农村地区“三资”管理主要指的就是“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过程可以建立“三资”监管平台, 完善平台功能,增设乡镇“三资”管理模块,让管理信息公开,对于“三资”展开在线监测和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集体资产租赁平台进行建设,根据管理需求,建设“三资”租赁平台,让集体资产能够被公开租赁。

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平台对于“三资”的管理功能,让农村的集体资产能够在平台上运行,根据集体资产管理需求,对平台功能加以完善,设置集体资产专项管理模块,将固定资产、产权界定、经济合同、担保借款等信息整合其中,通过采集和审核,向平台内录入,保证平台数据及时更新,内容真实,辅助“三资”管理工作策略的制定。

 第二,对于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加以规范,因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础。在全新的时期,面临着全新的要求,需要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加以完善,让“三资”管理各项机制能够被有效落实,盘活农村的集体资产,使资产管理能够以信息化和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加速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和审计,维护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权益。

 第三,建设集体资产租赁平台,整合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平台公开招租,利用市场挖掘集体资产的价值,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开辟全新途径。同时,还需要平台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结先进集体的管理经验,让农村的集体资产不但能够保值,而且还能升值。

现实案例 6:

大竹县纪委监委持续探索“三资”管理新模式,紧扣村级廉政风险点,强化资源整合与源头治理,督促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涉农部门,在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县级民生项目、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新办法,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三资”全方位公开、全闭环管理和全天候监测。

该县“农村集体‘三资’综合监管平台”共有村(社区)集体资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通过该平台,资金使用、资产租赁、资源发包等相关业务基本实现线上审批、封闭运行,确保了对村级“三资”的有效监管,避免了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流失。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