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天府森林粮库 ——四川这样做

2020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了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等不同主体的合法权益。其中第四十九条明确在符合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过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这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经营利用范围,放活了林地经营权,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川是全国森林资源大省,根据中央及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挥森林优势,主动在维护粮食安全中站好台、补好位,使林地与耕地一道共同担负起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国家使命。

一、什么是林下经济

2018 年,中国林学会颁布《林下经济术语》(T/CSF001-2018),对林下经济作了明确定义,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定义强调了林下经济绿色、循环、可持续和立体复合经营等特点。

(一)林下种植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在林内开展的种植活动,包括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抚育。主要包括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林果模式、林菜模式、林苗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等。

(二)林下养殖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包括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主要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林渔模式、林特模式等。

(三)林下采集加工

充分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丰富资源,对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质资源进行的采集与加工活动。主要包括山野菜、野果、野生菌类等的采集和初加工活动。

(四)森林景观利用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景观功能和森林内多种资源,开展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家乐、农家乐等。

二、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种类

四川地域广阔,分布着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多种类型地貌,主要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以及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降水量大,水系发达,水资源充沛。植被类型丰富,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物种丰富,森林资源总量大,但生态环境脆弱。集体林地资源比例中等。

四川盆地可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药等林下种植,适度发展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山区、丘陵可适度发展林菌、林药、林茶、林草等林下种植,规范发展林畜、林特、林蜂等林下养殖,适度发展山野菜、食用野生菌、竹笋等林下采集加工,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家乐等森林景观利用。

林药:黄连、天麻、党参、桔梗、白芷、当归、茯苓、重楼、石斛、三七、钩藤、半夏、黄精(滇黄精)、白芨、独活、姜黄、青蒿、大黄、龙胆(坚龙胆)等。

林菌:竹荪、冬荪、香菇、木耳、羊肚菌及地方特色菌种。

林花:茉莉、金银花、芍药、食用菊花等。

林草:黑麦草、鸭茅、三叶草、百脉根等。

林禽:鸡、鸭、鹅等。

林特:金线蛙、梅花鹿、林麝、马麝等。

林下产品采集加野生药材、野生食用菌、山野菜、竹笋等采集加工。

三、四川发展林下经济有何优势

(一)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林业资源丰富

从自然环境来看,四川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也为差异化发展森林粮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省有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可供开发为林粮的有6000余种,目前总体利用率不到10%。

从林地资源来看,四川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2.38%,人均占有林地4亩。综合地形条件、政策限制等因素,全省可有效利用林地高达1.74亿亩。

(二)已有林下产业发展基础

从发展基础来看,油茶、核桃、竹笋等乡土品种,油橄榄、澳洲坚果等引进品种,以及200余种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种类,已发展成为部分县域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林下种植、养殖、采集面积扩展到1700余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502万亩,经济林产品种植与加工产值1288亿元。

(三)省委省政府发布多项支持文件

2023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及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从今年起,四川将实施“天府森林粮库123工程”,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打造全国森林粮库建设示范省。

1.油茶支持政策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2〕65号)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增油茶林72万亩以上,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1万亩以上。培育省级油茶产业园区5个以上,认定省级油茶高质量发展县3个以上。省级财政对新造和改造的油茶林基地,分别按照1000元/亩和600元/亩标准进行补助;对获得认定的油茶产业园区,按照《四川省现代林(草)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给予奖补;对已认定的省级油茶高质量发展县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地区给予特色农业保险补贴;对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

2.竹产业支持政策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竹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川办发〔2023〕31号)2023-2025 年,新认定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80 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 5 个、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 3 个到 2025 年,现代竹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优质新型竹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竹产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全省现代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1200 万亩,竹浆总产能达到 250 万吨,竹笋加工能力突破 120 万吨,实现竹产业总产值 1200 亿元,竹产业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

3.森林康养支持政策

《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川林发〔2016〕37号),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设森林康养林1000万亩,森林康养步道2000公里,森林康养基地200处,森林康养知名品牌5个,森林康养电商平台5家。森林康养年服务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森林康养年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把四川基本建成国内外闻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和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大省。

四、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林下经济纳入“七大特色林草产业”,提出要积极推进林下标准化种植,稳步扩大林下种植规模,科学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有效推动林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大力发展多业态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林下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农村物流体系及林下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流通效益。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5个,林下经济技术推广服务中心96个,改造农贸市场和菜市场249个,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近6000个。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山区群众共同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银行及银保监支持

根据《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明确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投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鼓励发展基于森林资源的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推进银企对接。鼓励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保险的业务范围。

(二)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支持

根据《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0号),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林业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以下简称林业政策贷款)主要支持范围就包括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竹藤花卉、林木种苗、沙产业、林业生物产业、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林业产业发展。根据公开数据,农发行四川省分行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结合四川林业特色资源禀赋,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持续加大国储林项目金融支持力度。截至目前,截至目前已获批储备林项目75个,占全省已获银行授信储备林项目93个的80.6%,授信金额575.9亿元,占全省银行授信金额786.1亿元的73.3%,已投放国储林贷款192.7亿元,占全省储备林项目已放款金额216.4亿元的89.1%,引导更多的政策性资金赋能储备林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助力四川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

五、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一)强化合作,共推林下经济多样发展

内江市现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76.18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林地12.92万亩,占比16.95%。林业总产值56.68亿元,其中林下经济总产值2.5亿元,占比仅4.41%。总体来看,林下经济规模总量不够大、产值不够高、缺乏规模效应,急需增添举措、加强规划、创新发展模式。为此,市林业局与市农科院开展深入合作,就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和“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制定多样化林下经济发展策略,全面提高林地产出效益和优质绿色森林食品供给能力,高质量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通过与市农科院合作,强化科技支撑,成功打造一批林下种养殖示范基地。

1.建立林下种植模式

构建“松树+黄精”“经济林+天冬”“油茶+药菊”等林药模式示范基地2000余亩;“柑橘-大豆-油菜/豌豆”“无花果+大豆”等丘陵地区果粮菜复合种植模式示范面积200余亩;“林+杜鹃花/绣球花/玉簪/鸢尾”等林花、林苗模式示范面积1020亩。

2.建立林下养殖模式

构建“林+特色鸡/肉鹅”“林+山羊(饲草)”种养循环示范基地200亩,产值达10万元以上。

3.发展林下采集加工

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休闲产品,开发食用菌系列、农科菊系列菊花茶、血橙果酱、血橙柠檬复合饮料等产品50余种。

4.发展森林景观利用

流转土地以特色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创意农业探索为路径,采用“林业+”模式,打造成集“特色农业、研学培训、乡村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园。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规划发展林下种养殖3.2万亩。

(二)四川凉山州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四川省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核心区。全州林业用地面积61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3%,现有草原面积120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86.08%,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凉山州坚持“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聚焦短板弱项,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等方面,大力实施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旅”和“林下采集”等长短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构建起产业实体、科技支撑、人才培育、资本投入“四位一体”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林下立体经济产业示范带(园区),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州利用林地发展林果、林药、林菌产业基地175.9万亩,实现经济产值13.7亿元;实施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686.3万亩,出栏家禽483万只,出栏牲畜246万头(只),采收蜂蜜5600公斤,实现经济产值22.19亿元。实施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林下采集1475.6万亩,采集加工各类非木质资源产品9136.2吨,实现经济产值6.49亿元。利用林地开发森林景观19.47万亩,打造森林康养基地8个、森林康养人家32家、林家乐503家、其他森林景观1处,接待游客225.82万人次,创收1.63亿元。

六、总结

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是四川省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抓手,也是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提出的新思路。近年来,我司已协助省内多地实施国家储备林及林业产业类项目,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发挥咨询机构专业优势,助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