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重庆涪陵、四川自贡大安区等15个典型案例入选。
试点典型案例显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保护农耕肌理、释放发展空间、修复生态基底、共享土地红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自然资源领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入围的案例来看,建设内容主要集中于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林地质量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农村老旧宅基地等闲置建设用地盘活、水系修复、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农旅结合、土地+一二三产融合等。
第二批试点典型案例名单如下:
其中:
重庆涪陵、陕西绥德案例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并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引入农旅文化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湖北应城案例通过探索林耕空间置换,促进耕地林地集中连片,提升林耕质量,助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
江苏建湖、四川大安案例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
吉林大安案例通过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助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天津宝坻、浙江温岭案例通过盘活农村老旧宅基地等闲置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江苏惠山、福建荔城、广东蕉岭案例通过因地制宜推进水系修复、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培育生态产业,既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江苏宿豫、江西铜鼓案例依托本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通过“土地整治+”,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安徽无为、湖北宣恩案例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引领、项目资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支持政策激励”的筹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着力破解资金“瓶颈”。
部分案例详解如下:
案例一:重庆市涪陵区案例
一是:市委高度重视。重庆市委连续5年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重点工作部署,2024年纳入市级“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规资搭台、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社会参与”多跨协同机制。
二是:重视规划引领。试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强村富农”为目标,突出“规划引领”“系统整治”“乡村制度改革”“共建共享”4大重点工作,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发展了特色产业、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试点区域高质量编制“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三位一体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使整治落到实处。
图:重庆美丽乡村
三是:创新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统筹产业发展要素,打破村域限制,联合编制4个村村庄规划,盘活3处闲置资产、7个大院落整治提升区域及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区域,利用全域整治政策红利,调整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倾斜至英雄湾村、新合村133 亩,后期产业运营收益由 4 个村共享。发展特色柑橘产业300亩,年产值300万元。开通“绿皮火车”旅游线路,接待游客24万余人次。引进中汉教育集团等社会资源,打造“城市近郊一站式研学旅居”实践基地,“甜甜虎”成长基地已承接2万余名青少年研学活动。2023年,英雄湾村集体收入141万元,每户村民增收约2000元。
四是:注重自然资源资产增值。为实现耕地提质增效,试点在农业生产区按照“果园上山、良田下山”“小块并大块”思路,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土壤质量获得有机认证;配套农村道路、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种管销”社会化服务,解决耕地“谁来种、种什么、如何提高效益”等后期管护利用突出问题。
为实现产业扩容提升,试点在农文旅核心区对风貌较好的农房由村集体收储36栋,开展文旅产业;盘活国有闲置资产15亩,变为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打造美丽庭院7个、改造提升民居195户;保护修缮周贡植故居、百年天主教堂、明诚中学等历史文物,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农文旅研学产业,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壮大柑橘产业,建设智慧果园1200亩。
图:研学基地打造前后对比
四是: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重庆市健全“方案编制—项目管理—成效评估”全流程管理体系。构建“市级财政补助、区县整合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投资模式,4年来市级财政补助国家试点3.3亿元、市级项目0.9亿元,整合利用各部门资金8.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4.4亿元、政策性融资2.7亿元。
重庆全域实施推广相关案例:
案例二:浙江省温岭市案例
浙江省可以说是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成效最好的省份之一,2018年以来,累计批准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942个,投入资金4009亿元,惠及农民860万人。浙江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强大引擎,不断推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推广意义如下: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编制工作紧密联动村庄建设规划,合理调整耕地、林地、园地等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同时也在规划的起点上避免了村庄同质化、千村一面等问题。
试点区域呈现特色突出、功能互补、资源互动、要素互通、时序共享的整体布局。实现耕地质量、粮食产能、农民收益“三提高”,粮食年增产379万公斤,土地亩均租金收益从800元/亩提高至1500元/亩。
图:天福村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
二是保障农民利益,守好共富红线。为留住乡村记忆,试点以景区村庄标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村庄变景区、田园变花园、碧水绕村镇。大力盘活村内闲置民房,开发推出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由村集体组建“强村公司”,打造一批共富车间、共富大棚等致富体。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地劳动力带动优势,吸纳周边农户就业;通过公寓房集中安置,创新“股东+房东”模式,农民租金保底、 股金分红、薪金创收。
三是产业振兴,擦亮共富底色。试点期间,实施低效工业和城镇低效用地整治项目30个,盘活低效用地1031亩、存量建设用地500亩,用于民宿、镇村公益配套设施等布局建设。集中安置径山村农户117户、茶叶生产企业5家,开办民宿42家,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茶融合的业态不断进化,建成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3个,径山茶整体品牌价值达27亿余元。2023年上半年,游客量达2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
四是推进城乡融合,要素共融提效益。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如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潘家浜村利用原有猪舍打造咖啡馆,提升环境、经济双重价值。通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等推动资源向主城倾斜,通过节余指标统筹保障高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项目,全力供给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吸引农户搬迁集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
图:改造前后的潘家浜村咖啡馆
其次,由国资公司或多村联合成立强村抱团公司,实行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农田基础及配套设施统一建设、招引主体统一发包的全过程托管模式。探索“未来社区+共享服务”的高品质安置社区建设模式,打造空间集约、功能完善、智慧低碳、开放共享的未来社区美好家园。
浙江全域实施推广相关案例:
案例三:江苏省案例
江苏省是本次名单入围试点最多的省份,江苏自然资源系统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思路,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现了单乡镇试点到全县域统筹的跨越。20个国家试点、16个省级示范和1个县域统筹试点总体进度超70%。
推广意义如下: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协同。通过组建1支专业调研队伍,综合研判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资源分布、面积等基础信息,同时系统调查了全街道1428家企业,用地性质、厂房质量、企业税收3方面基本现状,创新提出“盘二优二”“退二进三”“退二还一”3类更新模式,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出先行探索。建立“规划师下乡”制度,积极探索沟通式、陪伴式的乡村规划服务模式,通过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狠抓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落地,设立“红黄牌制度”,将评价结果与企业新建、扩建项目和享受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奖励、补助的资格,以及主要负责人的各类评先评优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加大倒逼力度。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良性互动模式。
二是放大综合整治效应,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四类整治工程共25个子项目,通过生态廊道畅通工程构建“三横三纵”的生态体系,通过农用地整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通过工业用地保护更新建设产业研发社区。通过整治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工业用地的有序退出,原本零散分布的工业用地经整合集中分布在产业社区,并统筹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图:耕地整治实施前后
图:工业用地整治实施前后
三是在资源重组整合中实现一产二产提档升级。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建设、补充耕地等项目的实施,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镇域动态全覆盖。通过低效建设用地的腾挪置换,张浦镇将腾出的空间指标用于产业园区的新载体建设,建立“强村公司+产业园+村集体”合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业基地+专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从“一颗小麦”到“一片面包”“一个水果”到“一瓶果汁”的完整产业链。
四是在全域综合整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河道生态环境整治。整治中高质量融入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岸线优化等措施,不但有效提升了调蓄能力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还实现了老百姓“开门亲水,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聚焦公共空间治理,大力推进河道沟渠、村道巷道、田间庭院等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覆绿,对抛荒地、自留地等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聚整合,打造蔬菜可食、景观可赏的“美丽菜园”,实现农村整体颜值、生态全面提升。
图: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前后
江苏全域实施推广相关案例:
最后,我司作为专业投融资咨询机构,已参与多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融资服务,未来将持续助力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地,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