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推动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2023年3月8日印发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林工规〔2023〕2号)进行了修订后,正式发布《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林规规〔2025〕1号)。
一、与《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相比,修订和完善了哪些内容?
生态保护:2023试行版仅禁止占用“国家级公益林”,2025版新增禁止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湿地、草地、耕地、自然保护地等;2025版新增鼓励培育防火树种,强化森林防火能力。
职责分工:2025版细化了各方责任,明确了日常监管责任单位、金融机构等职责。
项目管理:2025版新增国家储备林项目库在线管理平台,项目需入库备案后方可申请资金;2023试行版仅要求完善项目库管理系统。
资金监管:2025版新增中央资金分账管理,明确四条禁止性规定;明确贷款资金“实贷实付”,预付资金需审慎监管,2023版未提及。
技术监管:2025版强制所有建设成果纳入林草资源“一张图”;新增省级复查、国家抽查机制,形成“自查-复查-抽查”三级监管链条。
政策支持:2025版明确省级林草部门合理安排采伐指标,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增强还贷能力;新增终止项目需协商认定、妥善处置后续事宜;明确省级可制定实施细则。
二、以下是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相关内容的解读分析:
目的与定义:旨在加强储备林建设管理、提升木材储备能力和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储备林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及中长期战略储备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域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和大径级用材林等森林。
建设范围和内容:建设范围原则上在自然条件适宜、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严禁占用各类自然保护地、草地、重要湿地等土地。建设内容包括营造林活动、配套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树种应符合目录要求,鼓励培育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防火树种。
职责分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统筹协调等工作;地方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项目等;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信贷支持;日常监管直接责任单位履行项目实施等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组织实施: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审批,严格按批准报告和设计实施,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监督管理:建立自查、复查和抽查机制,建设成果落地上图,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保障措施:项目可申请贷款贴息等政策,保障建设主体林地和林木权益。省级合理安排采伐指标并监测评估,各地加强人才培养等,鼓励发展配套产业。
三、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重点分析
1、科学规划布局
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合理确定国家储备林的建设区域、规模和树种配置。例如,在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规划种植速生丰产的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在北方地区则适合选择落叶松、杨树等耐寒树种。同时,要考虑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的衔接,避免冲突。
需在储备林项目规划过程中加强基础调查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组织多领域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2、优质种苗培育
部分地区造林树种单一、混交不足,纯林面积过大,乡土珍贵树种种植比例底。需建立现代化的种苗繁育基地,采用先进的种苗培育技术,如组织培养、基因改良等,培育和选用优良的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等优质种苗,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确定21个主要树种,以保证种苗的遗传品质和健康状况,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质量,为储备林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3、造林与森林经营
按照科学的造林技术规程进行造林作业,加强对造林和森林经营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包括整地、栽植、浇水、施肥等环节,制定详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保造林成活率。在森林生长过程中,开展适时的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蓄积量和质量。例如,通过合理间伐,去除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林木,为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
4、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林区道路网络,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质量,便于木材运输、森林资源监测和管护等工作的开展。建设防火设施,如防火隔离带、瞭望塔、消防水池等,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配套建设蓄水池、灌溉系统等水利设施,保障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建设管护用房、监测站点等,为林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5、产业融合发展
超80%项目采用“储备林+”模式,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的发展定位是储备林实现经济效益的重点。发展林下种植(如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养殖(如家禽、家畜等),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开发森林康养产品,如森林浴、森林瑜伽等,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打造生态旅游景点,如森林步道、观景台等,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6、资金管理与筹措
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种苗培育、造林补贴等。积极争取政策性与开发性金融贷款,根据项目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通过PPP模式、股权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合规。
四、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难点分析
1、土地流转与产权问题
实践中,许多地区林权分散,涉及众多农户和利益主体,林地收储动员难度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当地居民、乡镇、企业的利益冲突,如土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流转期限过长等问题。此外,还可能面临已签订协议但产权办理迟缓,集体林地确权登记创新探索不足,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
应对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当地居民对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愿。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价值和农民的利益,确保补偿标准公平合理。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手续,及时解决土地权属纠纷。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流转和利益协调问题。
2、项目建设资金压力
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流转、种苗采购、造林施工、基础设施建设等。而项目的回报周期长,木材销售收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培育期。仅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存在一定难度,金融贷款也面临还款压力和风险。
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授信3200多亿元,累计发放金融贷款1100多亿元。截至2025年,政策性银行对全国已申报的超300个国储林项目累计授信额度突破1500亿元。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资本金投入、建设、运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林业技术与人才短缺
科学造林、森林经营、病虫害防治等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但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林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同时,一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基层推广应用存在困难,影响项目的科学实施和管理水平。
应对措施:加强林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林业专业教育的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林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林业事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定期组织林业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4、自然灾害与病虫害风险
森林易受火灾、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的侵袭,给国家储备林建设带来巨大损失。一些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病虫害的发生也较为普遍,如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严重威胁森林的健康生长。此外,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增加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火灾防控能力。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相关政策与市场变化
林业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如采伐政策、补贴政策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的投资风险,影响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木材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市场需求变化,也会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随着人们对木材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木材市场面临挑战,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
应对措施:加强对林业政策的研究和跟踪,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根据政策变化调整项目规划和实施策略。建立政策风险评估机制,对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掌握木材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趋势,优化木材生产和销售策略。积极开发新型木材产品和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全文(标注重点):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