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增长引擎: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变革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实现“开门红”,国内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水平,也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期表现。这一成绩背后,既有传统产业的稳定支撑,也有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成长,更体现了宏观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 1、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爆发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和9.7%,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均超过2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4%,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绿色能源产业: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出口额分别增长43.2%和18.8%,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锂电池产量占全球60%以上。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风电整机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对全球绿色转型贡献率超过30%。 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智能车载设备、无人机制造增速超40%。
2、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 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两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两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政策加速落地,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水利、水运等领域投资增速超25%。 产业链自主可控:国产芯片良品率持续提升,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在7nm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率提升至45%。 二、内需市场:消费与投资协同发力 1、消费回暖与结构升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手机等耐用品消费突破1亿台。线上消费持续活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24%,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品类增速超20%。 服务消费: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0.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3.9%。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显著回升至111.4点,反映出消费预期改善。
2、投资提质与结构优化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5%,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超2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9%,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4.6%,反映出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加速。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7%,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9.3%,均快于各自领域平均增速。 三、外贸韧性:多元化市场对冲风险 1、出口结构优化与新兴市场拓展 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7.2%,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超50%,多元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我们对某一个国家单一出口市场的依存度在下降。比如,在2018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是19.2%,去年已经下降到14.7%。有效对冲了欧美需求疲软的影响。 新能源产品出口:光伏组件、锂电池出口额分别增长32.8%和45.2%,比亚迪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2%,大疆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超70%。
2、进口与贸易平衡 进口下降6.0%: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内需结构调整影响,但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进口增长21%,显示国内高端制造业对关键技术的需求旺盛。 民营企业活力: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占进出口总额的56.8%,成为外贸增长的主力军。 四、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与协同效应 1、东部沿海省份领跑 江苏省:一季度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6.2%,制造业投资增长13.4%,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贡献显著。苏州、无锡等地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5%,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0%。 广东省:进出口总额2.1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对东盟出口增长6.9%,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07.9%。深圳、广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国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8万亿元。 2、中西部省份加速追赶 四川省:GDP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成都、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8%,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5%。 河南省:GDP增长5.6%,重回全国第五,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郑州航空港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出口增长20%。 3、东北与边疆地区特色发展 吉林省:GDP增长6.5%,冰雪旅游收入增长659%,长春的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5%,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0%。 新疆自治区: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25%,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中欧班列开行量增长30%,能源矿产进口增长18%。 五、政策效应:精准施策与风险防范 1、宏观政策组合拳见效 货币政策: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7.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8.4%,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流动性。 财政政策:今年以来,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量接近1万亿元,加上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提速,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水利、水运等领域投资增速超25%。
2、结构性改革深化 房地产“白名单”政策:哈尔滨通过“白名单”机制为56个项目发放了170.86亿元贷款,推动保交楼项目交付率达97.21%。 消费刺激政策:中央财政发放4.2万亿元消费券,边际消费倾向50%可拉动消费增长1.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相关消费突破1亿台。 3、风险挑战与应对 外部压力: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的潜在影响仍需警惕,若相关措施落地,可能拖累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中国已通过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反制,并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 内需提振: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904亿元,同比下降9.9%;其中住宅投资15133亿元,下降9.0%,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虽收窄至3%,但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专家建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稳定房地产投资。 六、国际视角: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1、全球增长贡献 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30%,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合作将成为全球增长新引擎。西班牙《国家报》评论称,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 2、产业链影响力 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巩固,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前10家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里有6家中国企业。 3、绿色转型引领 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绿色转型。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为全球能源效率提升提供技术助力。 七、未来展望:巩固优势与深化改革 1、短期政策重点 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大消费刺激力度,优化消费券发放方式,加强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定向支持。 稳定房地产:加快房地产“白名单”政策全国推广,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稳定房地产投资。 2、中长期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区域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省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升整体竞争力。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扩大可再生能源占比,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 3、风险应对策略 外部风险: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内部挑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八、结语 一季度经济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转型潜力。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中国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发力,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与全球竞争并进。尽管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但中国政策工具箱充足,产业链优势明显,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需在巩固政策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扩大内需、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十四五”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