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山林间,正悄然兴起一股绿色经济的热潮——林下经济。它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大门。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我国森林蓄积量已突破200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模式。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拥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1万多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有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
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在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那么林下经济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林下经济?如何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如何保障资金来源?下面将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林下经济,到底是什么?
传统林业往往只靠砍树卖木材赚钱,不仅收入单一,还可能破坏生态。而林下经济就是“不砍树也能赚钱”的智慧——在树林里(或果树下、竹林里),利用树木之间的空间和资源,搞种植、养殖、加工甚至旅游等产业,让一片林子能“上中下”三层都产生价值,实现“一棵树挣三份钱”的效果。
图1:林下中药材种植
1、林下种植方面
常见的有种植中药材,如人参、三七、丹参等,这些中药材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品质优良;还有种植食用菌,像香菇、木耳、平菇等,充分利用了林下的阴凉湿润条件。
2、林下养殖方面
则包括养殖家禽,如土鸡、肉鸭、鹅等,以及家畜,如牛、羊、猪等,它们在林下自由觅食,肉质鲜美,同时也减少了饲料的投入。
图2:林下养殖
3、林下加工方面
对林下产出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将采集的松子加工成松子油,将竹笋制成笋干或罐头等。
4、森林景观方面
借助森林的自然风光,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森林康养基地、徒步旅行线路、露营地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放松身心。
二、政策支持为林下经济保驾护航!
1、国家层面政策
《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鼓励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该意见明确了健全林下产业发展管控制度,积极推动林下种养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 年)》(2021年):国家林草局印发的此指南,确定了林下经济的区域布局、重点领域、经营模式等重要内容。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不断拓展林下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林下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2、地方层面政策
全国20多个省(区、市)纷纷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设立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
四川省《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提出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适度发展林下养殖,推进林下产品初加工。
福建省《关于规范开展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促进林权价值增值的通知》,建立了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实现林下空间可确权发证、抵押融资,解决了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和资金难题;《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省《全省“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亩产万元”为发展目标,发展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基地,重点推行林下道地中药材和珍贵食用菌生态种植和仿生栽培。
3、林下经济相关规划、指南
《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一项项扶持举措相继推出,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这些政策从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降低了发展风险,提高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图3:第八届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三、为什么要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不是简单的“树林里搞种植养殖”,而是对传统农业和林业模式的升级,背后藏着解决生态保护、农民增收、资源利用等多重问题的智慧。具体来说,原因可以从三个核心维度展开:
1、生态保护:让“绿水青山”真正“常青”
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4.02%,但长期以来传统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对碳汇、生物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开发不足,林下经济通过“林-农-牧”立体复合系统,让每一寸林地都发挥出多重生态效益。
(1)森林碳汇功能的倍增效应
通过“林-药-菌-禽”复合系统,林地碳汇能力显著提升。例如,湖北竹溪的“上蜂中果下药”模式使每亩林地碳储量增加15%,全国6亿亩林下经济用地每年可新增碳汇约1.2亿吨,相当于100万辆汽车全年的排放量。这种“活体碳库”的建设,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2)生物多样性的立体保护
林下经济创造的垂直分层生态空间,为3000余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云南楚雄通过菌山承包制度,使松茸产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濒危物种黑颈鹤种群数量恢复至3000只以上。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破解了保护与开发的千古难题。
(3)生态灾害的天然缓冲带
华北平原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使小麦亩产提升12%的同时,将沙尘暴频率降低40%。贵州毕节的林下天麻种植带,使水土流失量减少65%,有效遏制了石漠化扩展。这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重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2、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我国集体林地面积超25亿亩,但许多地区林地闲置率超过40%,农民单纯依靠传统作物种植亩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普及,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林下经济通过资源活化与产业融合,并结合解放的劳动力,让“沉睡的山林”变成“增收的银行”。
(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全国3400万林下经济从业者年均增收超1万元,较传统农业提升3倍以上。
(2)县域经济的特色引擎
林下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江西铜鼓县依托林下黄精产业,形成“种植-加工-康养”全产业链,2023年总产值突破35亿元,占县域GDP的28%。
(3)城乡要素的双向通道
福建南平建立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0亿元,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浙江丽水通过GEP核算系统,将森林生态价值量化为可交易资产,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超50亿元。这种“生态银行”的创新实践,正在打通城乡资源流通壁垒。
3、经济结构优化的催化剂
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农产品深加工率仅为60%左右,绿色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0%,林下经济通过“种养加游”全链条延伸,成为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广西龙胜的林下罗汉果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使深加工产品占比从10%提升至60%,利润率提高20个百分点。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升级,正在重构农业价值链。
福建三明市形成“林药-林菌-林旅”产业集群,2023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就业12万人。这种“点状突破、链式发展”的路径,正在培育新质生产力。
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林下+康养”模式(如浙江安吉的森林露营基地),西部山区依托“林下+中药材”模式(如贵州毕节的天麻产业带),这种“东康养西药食”的区域分工,正在重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4、粮食安全战略的新防线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6亿多亩林地长期处于单一利用状态,林下经济通过“不与粮争地”的立体种植,为食物供给开辟了新增量。
全国6亿亩林下经济用地,相当于新增1.2亿亩“隐形耕地”。湖北竹溪通过“林-粮-药”立体种植,每亩林地粮食产量达300公斤,相当于传统农田的60%。这种“向森林要食物”的创新,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战略备份。
5、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验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倒逼治理机制创新,成为检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实践场。
福建三明市首创“林业共营体”模式,实现林地流转面积达120万亩,林农持股比例达45%。这种“三权分置”的改革,正在激活农村产权制度的深层活力。
贵州毕节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起覆盖1000余农户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30%。这种“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路径,正在重塑乡村治理格局。
全国累计培训林下经济技术骨干50万人次,涌现出“天麻博士”“菌菇女王”等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这种“人才回流”的现象,正在重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
图4:林下经济助力增收
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图5:林下经济全层发展模式
1、上层空间:林木资源的生态经济双价值
依托高大乔木树冠层,构建“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模式。
(1)生态防护型
公益林、水源涵养林通过生态服务参与碳汇交易。福建南平杉木林凭“林业碳票”每亩年获碳汇收益15-30元;甘肃天祝县栗家庄村流转40亩林地打造“漫生活”项目,生态功能与经济收益兼顾。
(2)特色产物型
经济林开发果实、分泌物等产物。云南普洱古茶林上层乔木果实加工成特色食品,形成“茶叶+野果”收益;江西安远县龙布林场在高大阔叶树捆绑种植铁皮石斛,价值远超木材销售。
(3)景观营造型
风景林打造文旅空间。浙江安吉竹林发展“露营+星空观测”,每亩年营收超万元;海南保亭神玉岛依托热带雨林景观发展康养旅游,前三季度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6亿元。
2、中层空间:灌木与藤蔓作物的高效增值
乔木下1~3米区域光照适中,是林下经济“增值主力层”。
(1)林药间作型
落叶林或稀疏针叶林下方种植喜阴药材。贵州毕节华山松林下种天麻,陕西秦岭栎树林培育猪苓、黄精,每亩年收5000-8000元;四川平昌县大茅坪基地“林药共生”种植淫羊藿等,林地效益提升2倍。
(2)林果套种型
果园间种耐阴果木。柑橘园套种蓝莓错峰收益,四川攀枝花芒果林下种莲雾,土地利用率提高40%;海南琼中“橡胶+粽叶”种植5365亩,粽叶年产值800多万元。
(3)菌菇培育型
利用散射光和高湿度培育菌类。湖北随州栎树林悬挂菌棒种香菇,产量比地面高20%;海南白沙橡胶林种虎乳灵芝亩产650公斤、产值1万元,虎奶菇亩产950公斤、产值5000元。
(4)藤蔓作物型
藤蔓依附乔木生长。杨树林下种猕猴桃、葡萄,广西八角林下种百香果,节省支架成本且驱虫;江西安远县林地葡萄因树荫口感更甜,售价更高。
3、下层空间:地面与土壤的循环开发
地表及近地面区域适合草本种植与禽畜养殖,形成循环农业。
(1)林下种植型
地面种植耐阴作物。板栗林下种生姜、魔芋,内蒙古杨树林下种苜蓿牧草;湖南湘西油桐林下种艾草加工艾条,每亩年增收3000元;山东阳谷县林地种赤松茸,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2)林下养殖型
生态养殖形成循环链。安徽黄山竹林养“五黑鸡”,产品价高50%;云南橡胶林下养肉牛,实现“养殖不喂精料,种树不施化肥”;山东阳谷县“林—蛙—菜”模式,蟾蜍养殖效益显著且减病虫害。
(3)地被覆盖型
种植匍匐植物改土增收。茶园种三叶草肥田引蜂,江西竹林下种蒲公英卖野菜和茶饮;海南万宁橡胶林下养地龙,每亩年产值约2000元,粪便还能肥土。
(4)特色养殖型
依托特殊环境养特色物种。竹林下养竹鼠用竹叶饲料,杉木林下养棘胸蛙单价100元/公斤;山东阳谷县蟾蜍养殖基地,药用价值高且生态效益好。
4、全层联动:立体融合的高效模式
三层联动形成“上层保生态、中层创收益、下层促循环”闭环。
(1)松树林全链条模式
黑龙江大兴安岭松岭林业局“上层护林、中层种药、下层养殖加工”,三年总产值1.71亿元。
(2)果林立体模式
江苏丰县模式上层结果,中层种葡萄药材,下层养鹅施肥,亩产值提3倍。
(3)竹林生态模式
海南竹林“上层竹编、中层种南药、下层养五脚猪+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这种分层开发模式,既护生态又提效益,让林地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生态经济双丰收”。各地可依林木类型和气候选适配模式,让林下经济成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选择。
5、其他措施
(1)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林下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如林下种植养殖技术、产品加工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
(2)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开展培训、讲座、技术指导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下经济专业人才。
(3)打造特色品牌
挖掘林下经济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等,提升产品的品质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4)拓展销售渠道
积极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方式,拓宽产品销售市场。
图6:林下经济多层发展
五、林下经济资金来源有哪些?
1、政府扶持资金
(1)专项补贴
部分地方政府设立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对开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农户给予直接补贴。例如,宁夏同心县2024年对林下经济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
(2)项目资金
通过申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项目,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如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产业发展项目等,用于林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加工等方面。
2、金融机构贷款
(1)政策性银行贷款
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为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这些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能够满足林下经济项目长期资金需求,这部分资金也是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图7: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2)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也逐渐加大对林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林权抵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惠农e贷”、农村信用社“林农联保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林权抵押贷”等等。
3、发行政府专项债券
政府专项债券,作为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政府债券,在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项债券支持储备林、林下基础设施、种苗培育、产业链延伸等项目。
4、社会资本投入
(1)企业投资
吸引农业企业、林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林下经济项目。企业通过与农户合作或自主经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业务,实现互利共赢。
(2)众筹与合作
通过众筹平台、合作社等形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农户资金投入林下经济。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户资源,共同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林下经济成功案例剖析
1、案例一:贵州毕节林下天麻产业
(1)产业发展概况
毕节市已发展成为贵州天麻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全国林下仿野生天麻重点产区,形成了“大方—七星关—赫章”林下天麻产业带。全市种植林下天麻 22.97 万亩,产量 3.36 万吨,从事林下天麻种植的企业(合作社)有 92 家经营主体、1000 多个农户,有天麻加工企业(合作社)35 家,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 4 家。
(2)发展模式与经验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产业发展方案和品牌培育方案,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大方天麻标准体系》,规范种植、管理等环节。
科技创新驱动:引入有性繁殖技术解决种源难题,降低种植成本;创新采用菌棒代替木材的新型栽培技术,开展液体菌种培育,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加强天麻深加工研发,开发出天麻胶囊、天麻酒、天麻饮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举办天麻节,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与知名药企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利益联结机制: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互利共赢。
图8:毕节天麻收货
2、案例二:吉林通化林蛙产业
(1)产业发展概况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 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2023年林蛙产值5.01亿元,2024年产值 5.26亿元,同比增长5%。
(2)发展模式与经验
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帮助企业在原有林蛙化妆品、消杀产品基础上,向林蛙保健品、食品延链增值,实现林蛙产值跨越式增长。
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与吉林大学合作,按照“消、妆、食、健、药”的顺序开发林蛙深加工产品,转化林蛙抗菌肽系列专利成果5项,开发自主专利技术16项,申报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现林蛙皮、骨、肉、卵资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养殖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规模林蛙生态养殖基地及长白山林蛙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用于林蛙种苗培育及养殖技术研究和实施产业化开发,保障原材料供应及林蛙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产业集聚与带动增收:带动林蛙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促进行业集聚式发展,直接(间接)带动林蛙养殖户 4249 户,带动农户增收 3374 万元,平均每户增收 7940.69 元。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受益的发展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地方政府、地方平台应充分认识到林下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林下经济项目的策划和发展中来,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作为深耕投融资咨询领域的专业机构,我司已深度参与多个储备林、林下经济、森林四库产业项目全流程服务,以专业赋能筑牢发展基石。展望前路,我们将持续协助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通过投融资全流程服务方式助推项目落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